您好,欢迎访问广西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六堡茶(模糊匹配)
28条记录
梧州市六堡茶茶园低产成因及改造措施

茶叶 2023

摘要:结合理论和梧州市六堡茶生产实践,总结低产茶园产生的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改造措施,改良土壤、改造树冠、改造园相等有效的技术措施,结合改造后茶园培管技术,以期实现茶园高产稳产,提高茶农经济收入,促进梧州市六堡茶产业整体提质增效。

关键词: 梧州市 六堡茶 茶园低产改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桂青种'刍议

茶叶 2023

摘要:六堡茶是广西历史名茶,近年来产业发展迅速,‘桂青种’原料加工制作的六堡茶因其独特的品质风味受到消费者青睐。当前,‘桂青种’是否是广西的一个茶树品种存在很多争议。本文通过查阅历史和文献资料,围绕广西产制茶历史展开讨论,为阐明‘桂青种’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 六堡茶 桂青茶 ‘桂青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电子鼻的六堡茶"陈香"香味识别模型建立

农业研究与应用 2021

摘要:文章采用电子鼻对“有陈香”和“陈香不显”的两类六堡茶进行香气特征响应信号提取,以干茶、茶汤和茶底的电子鼻响应值作为香气识别模型建立的特征值,用PCA和LDA进行识别分类,并以累计贡献率最高的茶汤Loadings结果进行不同传感器贡献率的分析。结果表明PCA区分样品的累计贡献率干茶、茶汤、茶底分别达到99.29%、99.33%和94.66%,LDA区分样品的总贡献率干茶、茶汤、茶底分别为87.09%、97.50%和91.72%,LDA整体区分效果优于PCA;传感器Loadings分析结果表明:W1S (甲基类)、W2S (醇酮类)、W5S (氮氧化合物)及硫化物传感器W1W、W2W在区分样本有无陈香中起主要作用。利用PCA和LDA建立的两种模型分析方法都能将“有陈香”和“陈香不显”的六堡茶样本区分开,用随机选取的39个预测集样品分别进行识别模型的验证,干茶、茶汤、茶底的LDA识别模型对未知样本的识别准确率分别为84.62%、92.31%、82.05%,说明利用电子鼻建立判断六堡茶是否有陈香的识别模型是可行的。

关键词: 六堡茶 陈香 电子鼻 识别模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陈香六堡茶品质特征及香气质量评价方法建立

食品工业科技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陈香型六堡茶品质特点,对典型样本进行品质成分分析,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结合GC-MS分析香气成分,对26种共有芳香物质进行主成分分析,以不同主成分特征值的方差贡献率为加权系数,结合主成分线性回归方程构建陈香六堡茶的香气质量综合评价函数,并利用所建函数计算样本得分排序进行香气质量评价.结果表明:陈香型六堡茶主要品质成分特征为:茶多酚含量13.05%±2.14%,氨基酸含量1.80%±0.13%,咖啡碱含量4.44%±0.36%,水浸出物含量38.00%±2.81%;"陈香"的主要特征性芳香物质为α-雪松醇、β-芳樟醇、二氢猕猴桃内酯、α-萜品醇和β-紫罗酮;对比感官与函数F=52.962F1+20.825F2+15.348F3+7.592F4的评价结果,两种方法对香气的评价结果基本一致,说明利用该综合评价函数来进行六堡茶香气的质量评价是可行的.

关键词: 六堡茶 品质特征 香气 质量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六堡茶茶园间种黑麦草抑制杂草效果试验初报

南方农业 2021

摘要:为减少茶园草害,解决有机茶园人工除草难问题,通过在六堡茶茶园行间间种黑麦草,研究黑麦草对杂草生长的影响,同时设置清耕对照,采用小样方调查法,调查茶园杂草种群数量、生物量、株高等指标。结果表明:1)在黑麦草组中调查到7个科12种杂草,对照组共调查到13个科22种杂草,黑麦草组比对照组杂草少6个科10种杂草。2)从杂草密度、株高、盖度、干重、发生频率比较,黑麦草能有效抑制茶行间杂草的生长。

关键词: 六堡茶 有机茶园 以草抑草 黑麦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种类粘虫板在六堡茶有机茶园的应用技术研究

茶叶 2021

摘要:为了解天敌友好型色板与普通黄板对六堡茶有机茶园茶小绿叶蝉的诱捕效果,以及对天敌蜘蛛的影响,通过开展对比试验,调查不同时期、不同悬挂高度的两种粘虫板对茶小绿叶蝉和天敌蜘蛛的影响.结果显示,天敌友好型色板诱捕茶小绿叶蝉的效果较好,对天敌蜘蛛的影响较小.不同悬挂高度实验结果显示:6月份和8月份,天敌友好型粘虫板悬挂高于茶蓬面20 cm时对小绿叶蝉的诱捕效果优于10 cm,而7月份则是10 cm的悬挂高度诱捕效果较好;普通黄板悬挂高度为高于茶蓬面20 cm时对小绿叶蝉的诱集效果优于10 cm.

关键词: 粘虫板 六堡茶 有机茶园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去仓味方法对六堡茶香气成分的影响

食品科技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越陈越香"是六堡茶的特征,然而因仓储不当会形成仓味,严重影响茶叶品质。为探索合理去仓味方法,以存放5年的六堡茶为原料,设计不同去仓味方法。以不做任何处理的茶样作对照,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联合GC-MC分析香气成分并结合感官审评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共检测出40种香气化合物,包括醇类10种、酮类7种、醛类9种、酯类2种、烯类5种和其他类7种,去仓味处理降低了醇类化合物相对含量,能提高酮类化合物相对含量。综合考虑,基于试验条件下,存放5年的广西六堡茶摊晾于无异味室内控温控湿(22 ℃、70%)5 d,每天开门开窗通风透气2次,每次1 h的去仓味方法效果最佳,能有效减少醇类化合物含量和保持较高酮类化合物含量,保证了茶叶品质。

关键词: 六堡茶 仓味 香气 顶空-固相微萃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法研究六堡茶干预COVID-19的活性成分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法探究六堡茶干预COVID-19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通过文献与中药系统药理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等数据库,检索得到六堡茶的化学成分并对其进行筛选得到六堡茶活性成分及对应靶标,并将对应靶标导入Uniprot数据库中进行基因名的校正,运用Cytoscape 3.7.1软件构建"六堡茶-成分-靶标"网络.通过GeneCards数据库对COVID-19疾病靶点进行预测.将六堡茶与疾病的靶标进行映射,采用STRING数据库分析靶标蛋白的互作关系,从中筛选出核心靶标并运用DAVID等数据库对核心靶标进行GO(gene ontology)富集分析和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通路富集分析.最后将筛选出来的活性成分与受体蛋白SARS-CoV-2 3CL水解酶(Mpro)进行分子对接.筛选得到6种六堡茶活性成分,分别是(+)-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α-菠甾醇、(-)-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角鲨烯和氯化天竺葵素,对应作用靶标156个.其中与COVID-19的共同靶标112个,核心靶标38个.GO富集分析(P <0.01)主要涉及脂多糖、细胞对缺氧的反应等.KEGG通路富集分析得到六堡茶干预COVID-19相关的HIF-1、IL-17、T细胞受体等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六堡茶中的6种主要化学成分可分别与受体蛋白Mpro结合较好,且结合能与现有报道推荐的临床使用化学药相近.六堡茶中的核心化学成分(+)-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α-菠甾醇、(-)-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角鲨烯、氯化天竺葵素与Mpro结合并通过MAPK1、TNF等炎症和免疫相关的靶标介导HIF-1、IL-17、T细胞受体等信号通路发挥干预COVID-19的功效.实验进一步对结合能较低的EGCG进行了Mpro的活力测定,发现IC50为3.4μmol/L,证实EGCG对Mpro有一定的抑制效果.

关键词: 六堡茶 COVID-19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SARS-CoV-2 3CL水解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六堡茶陈化工艺优化研究

中国茶叶加工 2020

摘要:试验以中度发酵(茶多酚含量20%~23%)的六堡茶半成品为原料,以物料量大小(A因素)、第一次陈化时间(B因素)、第二次陈化时间(C因素)作为考察因素设计正交试验,研究不同陈化工艺组合对六堡茶品质的影响.极差分析及方差分析结果均表明A、B、C三个因素对六堡茶陈化品质影响的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C>B>A,极差分析得出的最优处理组合为:1 kg篓装,第一次陈化6个月,第二次陈化3个月,试验中9个处理最佳组合为T2(1 kg篓装,第一次陈化3个月,第二次陈化3个月),次优组合为T3(1 kg篓装,第一次陈化6个月,第二次陈化6个月).综合时间成本因素,生产上以处理T2为宜.

关键词: 六堡茶 陈化 工艺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六堡茶茶褐素体外降脂功效研究

茶叶科学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考察六堡茶茶褐素体外结合胆酸盐能力、抑制胰脂肪酶活性及胆固醇酯酶活性能力、吸附胆固醇及油脂能力,从而评价其体外降脂活性.研究结果显示,六堡茶茶褐素对花生油的吸附量为0.73 g·g-1,对胆固醇的吸附量在酸性条件下为122.42 mg·g-1、中性条件下为13.68 mg·g-1;在茶褐素结合胆酸盐的试验中,随着茶褐素浓度的增加,与胆酸盐结合能力也呈上升趋势;茶褐素对胰脂肪酶起激活作用,且随着浓度的增加呈持续上升趋势;对胆固醇酯酶活性抑制IC50值为57.2 mg·mL-1.六堡茶茶褐素降脂机制可能主要通过与胆酸盐结合、吸附胆固醇和脂肪来实现.

关键词: 六堡茶 茶褐素 体外降脂 胆酸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首页上一页123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