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广西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SCI(精确检索)
8条记录
无水乙醇中β-O-4型木素模型物在铯取代的多氧金属盐上的降解:酸性和氧化还原性的影响(英文)

催化学报 2017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随着化石能源的日益减少,从木质生物质获得能源、燃料和化学品变得至关重要.木素是木质生物质的第二大主要组分,但是目前远未得到充分利用.随着对木素结构的充分认识和相关催化科学技术的发展,由木素制得大宗燃料或精细化学品,特别是芳香类化合物显示出越来越具有技术和经济可行性.由于木质素大分子中复杂的C–O和C–C连接,先研究模型物的断裂机理并同时考虑从木素模型物小分子迁移到木质素大分子的问题,然后设计出合适的催化材料并开发出可行的工艺过程,这条技术路线看起来更具有可行性.近年来,几种均相或非均相多氧金属盐(Polyoxometalates(POMs),或称杂多酸)用于降解木素或者木素模型物,但是β-O-4醚键断裂的氢解还是酸解机理及其竞争合作作用尚不清晰.我们在几种多氧金属盐(POMs)的催化下研究了β-O-4模型物2-phenoxyacetophenone(2-PAP)在以无水乙醇作为供氢溶剂体系下的催化断裂机理和行为.结果表明,随着无水乙醇溶剂处理温度的提高,溶剂的供氢能力增强.酸性催化剂的加入提高了溶剂供氢能力.原因是催化剂的酸性改变了乙醇自氧化还原反应的平衡,使平衡向生成乙醛并释放出活性氢的方向进行.我们还发现,Cs-PMo的氧化还原性,对促进活性氢的释放起更大的作用.2-PAP反应底物的加入消耗了活性氢,从而促使乙醇自氧化还原平衡向右移动.在酸性催化剂的作用下,2-PAP的转化裂解可以按照氢转移机制或酸催化的氧鎓离子机制进行.大部分转化反应按照哪个机制进行,取决于所采用体系的供氢能力和酸强度/数量的竞争关系,大部分反应将屈从于占竞争优势的机制.在强供氢及转移能力占优势,而酸强较低酸量较少时,反应主要按氢转移机制进行.在酸强很强且数量较多,反应将主要按酸催化氧鎓离子机制进行.Cs-PMo这个拥有酸性和强氧化还原性的双功能催化剂的使用,既促进了活性氢的释放,又增强了活性氢的还原能力及转移能力,因而导致了在极高转化率(>99%)的下极佳的选择性(98.6%苯酚和91.1%苯乙酮).这些发现将对理解木质素中醚键的断裂结果和机理提供启示,为设计开发出木质素选择性地催化裂解为芳香小分子的可行的工业过程打下初步理论基础.

关键词: 木素模型物 β-O-4醚键 多氧金属盐 氢转移机理 氧鎓离子机理 无水乙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单细胞拉曼光谱技术的葡萄球菌黄素生物合成分析

分析化学 2016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光镊拉曼光谱技术研究吲哚对金葡菌细胞中葡萄球菌黄素合成的抑制作用以及色素含量在分批培养过程中的动态变化。收集经不同浓度吲哚(终浓度为0,0.2,0.6,0.8,1.2和1.5 mmol/L)处理后的以及不同培养时间的金葡菌单细胞的拉曼光谱,以光谱1523 cm-1峰强度表征色素含量,并与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得到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细菌拉曼光谱1523 cm~(-1)峰强度与分光光度法测得的色素含量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达0.9772;群体和单细胞水平的光谱数据均表明,吲哚可剂量依赖性地抑制葡萄球菌黄素的合成,色素含量降低幅度超过70%;在分批培养中细菌色素含量在对数生长中期(12 h)达到最大值,各个时间点的群体内部细胞间色素含量的异质性较小,RSD在39.2%~61.1%之间。本研究表明光镊拉曼光谱技术是一种在单细胞水平分析葡萄球菌黄素含量的可靠方法。

关键词: 单细胞分析 光镊拉曼光谱 金黄色葡萄球菌 葡萄球菌黄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表面活性剂增敏有序介孔SiO_2修饰碳糊电极测定L-色氨酸

分析化学 2016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水热法合成得到有序介孔二氧化硅(OMS),采用X射线衍射、N2吸附-脱附、透射电镜等技术对其进行了表征。制备OMS修饰碳糊电极(OMS/CPE),采用循环伏安和交流阻抗技术考察了修饰电极的电化学性能,发现与裸碳糊电极(CPE)相比,OMS/CPE具有更大的电活性面积和更快的电子传导速率。研究了L-色氨酸(L-Trp)在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磺酸钠(SDS)存在下,在OMS/CPE上的电化学行为和动力学性质,结果表明,OMS和SDS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能明显增加L-Trp的响应信号;SDS存在下,L-Trp在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氧化是2电子和2质子参加的不可逆过程,电极过程受吸附控制。优化了表面活性剂浓度、富集时间、富集电位、介质p H值等测定参数,在最优条件下,L-Trp氧化峰电流与其浓度在8.0×10~(-8)~4.0×10~(-6)mol/L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检出限为7.0×10~(-8)mol/L(S/N=3)。本方法用于氨基酸口服液样品的加标回收检测,回收率为99.6%~102.6%。

关键词: L-色氨酸 有序介孔二氧化硅 十二烷基磺酸钠 电化学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辛烯基琥珀酸酶解淀粉酯的性质和显微结构研究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0 EI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紫外可见光谱、激光纳米粒度仪和扫描电镜分析了自制的辛烯基琥珀酸酶解淀粉酯(EOSS)的性质和结构。轻度酶解淀粉经辛烯基琥珀酸接枝改性后,反应只引入辛烯基琥珀酸基团;酯化作用主要发生在无定形区,而对淀粉颗粒的晶型无影响;EOSS具有较高的透明度,且透明度随着取代度的增加而增大;EOSS制成的油脂乳状液粒度小,粒径大小分布均匀,具有较好的乳化性和乳化稳定性;以EOSS为壁材,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得的油脂微胶囊颗粒包埋效果良好。实验结果表明,制备的EOSS具有良好的性质和结构,可作乳化剂和微胶囊壁材。

关键词: 辛烯基琥珀酸酶解淀粉酯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X射线衍射 紫外可见光谱 激光纳米粒度仪 电镜扫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SSR分子标记检测出的花生类型内遗传变异(英文)

遗传学报 2007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花生是我国重要的食用油和蛋白质来源作物,鉴定其DNA分子多态性对品种改良和资源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从已公布的花生Genomic-SSR和EST-SSR引物中筛选出34对引物,用来分别鉴定花生4大类型各24份共96份品种资源的分子变异,其中龙生型资源全部来自广西,普通型资源中有11份从国外引进,有13份来自广西和国内其他省市,多粒型资源只有两份来自中国,其他22份分别来自印度、美国和非洲等地,珍珠豆型资源中有22份是来自中国各地的育成品种或农家品种,有2份来自国外。研究结果为:分别有10~16对SSR引物能在4大类型花生资源中扩增出多态性DNA片段;这些多态性SSR引物都具有多位点特性;首次为SSR分子标记设立了一个新的评价指标——区别指数,多态性SSR引物的区别指数最高达0.992;资源间的平均遗传距离,多粒型为0.59,普通型为0.48,珍珠豆型为0.38,龙生型为0.17。根据遗传距离采用最长距离法对4大类型花生资源分别进行了聚类分析,构建了资源间的遗传关系图,花生4大类型可进一步分成不同类群,资源间的亲缘关系与其来源相关。观察到PM15和PMc297的扩增产物具有类型特异性,PM15能在龙生型、普通型和多粒型花生资源中扩增出多态性条带,而在珍珠豆型花生中扩增条带完全相同,PMc297也有相似的扩增结果。由于在多粒型花生资源中检测出的遗传多样性最丰富,研究结果支持西班牙专家Krapovickas 1994年公布的花生栽培种分类系统。总之在花生4大类型内资源中能检测出丰富的SSR分子标记,开发出更多的SSR分子标记将能充分揭示花生分子水平的变异,从而使花生遗传图谱构建、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成为可能。

关键词: 花生 SSR 遗传多样性 区别指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广西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 Griff)表型性状和SSR多样性研究

遗传学报 2004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中国普通野生稻初级核心种质中广西普通野生稻部分中的 2 2 3份野生稻为材料 ,以平均分布于水稻 12条染色体上的 34对SSR引物和中国稻种资源目录中的表型性状分析广西普通野生稻SSR位点的等位变异、多样性的地理分布及不同生长习性间的多样性分布等。结果表明 ,每对引物检测到的多态性片段 7~ 4 8条 ,平均为 2 4 .91条 ,普通野生稻的等位变异数明显大于地方稻种 ,在所分析的SSR位点中杂合位点比例变化在 1.35 %~ 81.31%之间 ,平均为 32 .0 1% ,与自花授粉的栽培稻相比具有较高的杂合率 ;北纬 2 2°~ 2 3°和 2 3°~ 2 4°范围内的两个区域内(一个包括隆安、扶绥和邕宁三县 ,另一个包括象州、来宾、武宣、玉林和贵港五个县 )所包含的普通野生稻数量多 ,遗传多样性大 ,在DNA水平上是广西普通野生稻的遗传多样性中心 ,而表型性状多样性中心是在北纬 2 1°~ 2 2°和2 2°~ 2 3°,其多样性分布与DNA水平不完全一致。在 4种生长习性间 ,DNA水平上的遗传多样性大小依次为匍匐型 ,倾斜型 ,半直立型和直立型 ,表型水平的多样性与DNA水平的多样性基本一致。

关键词: 普通野生稻 表型性状 SSR标记,遗传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用磁珠富集法从AFLP片段中分离微卫星DNA标记(英文)

Acta Botanica Sinica 2003 SCI 北大核心

摘要:将花生(Arachis hypogaca L.)基因组DNA经酶切后转变成AFLP DNA片段,然后用生物素标记的简单重复序列(SSR)作探针与其杂交,杂交复合物固定到包被有链亲和素的磁珠上,经过一系列的洗涤过程,含有SSR的AFLP片段被吸附在磁珠表面。这些片段经洗脱下来后,先用对应的AFLP引物扩增,再进行克隆和测序,根据SSR两端的保守序列设计引物,经过多态性分析后,便可得到微卫星DNA标记。整个实验过程操作简单、消耗少,可在一周内完成,可作为从植物中分离SSR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 微卫星DNA标记 AFLP 磁珠分离 花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蔗ACC氧化酶基因片段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遗传学报 2003 SC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1 -氨基环丙烷 - 1-羧酸 (ACC)氧化酶是植物乙烯合成的一个关键酶 ,乙烯作为一种内源激素 ,对植物生长、老熟过程有多方面的调节作用。根据报道的各种植物ACC氧化酶氨基酸序列上前后两个保守区设计两个简并引物 ,以甘蔗总DNA为模板 ,通过PCR扩增到一个 940bp的基因片段。将片段序列在NCBI的BLAST软件上进行同源性搜寻 ,显示的 63个序列全部是ACC氧化酶基因 ,因而认为克隆到的片段就是甘蔗ACC氧化酶基因的一个成员。经对不同植物来源的ACC氧化酶基因家族进行比较分析 ,去除一个 10 3bp的“内含子”后 ,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为 2 79个残基 ,占推测全长氨基酸残基总数的 86%左右。经同源性分析 ,序列与毛竹和水稻ACC氧化酶的同源率达到 86%。系统进化分析表明 ,该序列最先与水稻、其次和香蕉的ACC氧化酶聚类 ,然后再与双子叶植物的ACC氧化酶聚类 ,符合按形态特征分类的血缘关系。基因的获得对下一步了解乙烯的合成表达与甘蔗生长、成熟过程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1-氨基环丙烷-1-羧酸氧化酶 基因克隆 甘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