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广西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菌株(模糊匹配)
5条记录
潮汕地区柑桔黄龙病菌及虫媒柑桔木虱的发生与种群研究

中国南方果树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2020年8—12月,在柑桔黄龙病(Citrus Huanglongbing)及柑桔木虱起源地之一的潮汕地区,选择3种防控水平(有针对虫媒管理、无针对虫媒管理和无管理)蕉柑果园,调查对比植株黄龙病发病率,柑桔木虱发生量、种群类型、带菌率和阳性样品带菌量,黄龙病菌16S rDNA和前噬菌体序列。结果表明,有针对虫媒管理的果园,植株发病率最低,病级为轻度,仅见柑桔木虱成虫,且数量最低、不带黄龙病菌;无针对虫媒管理的果园,植株发病率显著提高,病级为轻度、中度或重度,柑桔木虱卵和若虫的数量及总虫数均最多,带菌率和带菌量均较低;无管理果园,植株发病率最高,病级主要为重度,柑桔木虱成虫数量最多,带菌率和带菌量均最高。3种防控水平果园的发病植株叶片和带菌柑桔木虱样品均携带黄龙病菌亚洲种Type 2原噬菌体类型,柑桔木虱均属于单一种群。

关键词: 柑桔黄龙病 柑桔木虱 菌株 种群 线粒体基因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广西适栽灵芝品种的筛选试验

南方园艺 2020

摘要:通过对15种来源不同的灵芝菌株进行母种和原种、出芝试验,对相关生物学指标和灵芝三萜含量进行相关评价,并得出以下结论:南韩灵芝芝盖厚而大、菌柄长、长芝整齐、芝型好、生物转化率高、栽培周期短,可作为以整株灵芝子实体销售为目的栽培优选菌株;信州灵芝的芝小而朵多,芝盖厚、结构密实、边缘整齐、菌柄长、菌盖和菌柄结构分明,长芝整齐、芝型好、生长周期短,可作灵芝盆景栽培的优选菌株;大红灵芝gy栽培周期最短39天,生物转化率为55.8%,故可作为以灵芝子实体的粗加工保健品和提取灵芝有效成分为目的栽培优选菌株;美国灵芝在母种和菌袋的培养基上的生长速度均是所有品种中最快的,仅次于大红灵芝gy,故美国灵芝可作为灵芝菌丝深层发酵的优选菌株.以上的菌株可作为广西灵芝产业发展所选菌株的参考.

关键词: 灵芝 菌株 栽培 筛选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适宜桂南地区栽培的毛木耳菌株引进筛选试验

西南农业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通过综合评价不同毛木耳菌株的栽培性状与特点,筛选出适宜桂南地区栽培的毛木耳优良菌株.[方法]引进全国不同栽培地区的6个毛木耳菌株和近年来桂南地区主要栽培的5个毛木耳菌株,以本地区栽培的毛木耳台毛1号菌株为对照,对不同菌株的菌包菌丝体生长状况、出耳茬数、出耳产量及耳片的部分特性等进行试验比较与分析.[结果]不同菌株菌包生长状况和出耳状况差异明显,菌丝体生长速度高于对照菌株的依次为苏毛3号、川耳7号、漳耳43-28、781、川耳23、川黄耳1号和AP11,其中前5个菌株与对照菌株具有显著差异;对照菌株菌丝体生长密度仅高于川耳10号和781;菌包成活率最高为对照菌株(98.50%),其后依次为川耳7号、苏毛3号、42、漳耳43-28、193和川黄耳1号,其余低于89.50%;8个菌株的出耳茬数与对照菌株相似,140 d左右能形成耳片四茬,且产量比对照菌株提高11.44%~51.28%,产量大小依次为川耳10号、193、川耳23、川黄耳1号、漳耳43-28、42、苏毛3号和川耳7号,采收集中度优于对照菌株第一茬耳的有川耳7号,前两茬耳优于对照菌株的有苏毛3号和漳耳43-28,前三茬耳优于对照菌株的有苏毛3号、漳耳43-28和193;大部分菌株子实体耳片大小较对照菌株优,表现为色泽较深,耳片较厚,但质地偏软,栽培过程中流耳相对偏高.[结论]川黄耳1号、川耳7号、苏毛3号、漳耳43-28和42在菌包生长状况、耳片产量、出耳茬数和耳片性状等方面综合表现较佳,可作为桂南地区优先选用的毛木耳栽培推广用菌株.

关键词: 毛木耳 栽培 性状 菌株 桂南地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1个灰树花优良菌株的栽培表现评价

南方农业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综合评价不同灰树花菌株的栽培表现,筛选适宜桂南地区种植的灰树花优良菌株。【方法】采用常规覆土方式栽培11个灰树花菌株,调查其母种阶段菌丝的生长特性和栽培阶段的农艺性状,综合评价各菌株的整体表现。【结果】各灰树花菌株母种阶段菌丝的生长特性和栽培阶段的部分农艺性状差异明显,其中,在PDA培养基中菌丝生长综合状况最佳的是迁4和小黑汀,在栽培基质和栽培袋中菌丝生长状况综合表现最佳的是H21和迁4,且原基形成状况较优;原基形成时间、第1茬和第2茬菇采收时间最短的是小黑汀,分别为60.33、85.67和141.33 d,产量适中;第1茬产量和干重、整体产量和干重最高的是迁4,分别为203.85和20.39 g/袋、296.54和28.54 g/袋;除H1、庆灰151、庆灰152、微和林一直未形成子实体外,其他菌株均能形成子实体,其中H21、迁3、迁4和小黑汀能形成两茬子实体且耐9.2℃低温和31.0℃高温;出菇率最高的是H21、迁4和小黑汀,两茬出菇率均达100.0%。【结论】迁4和小黑汀菌株在PDA培养基、栽培基质和栽培袋中的菌丝生长状况、出菇率、出菇茬数、耐温性、出菇周期及产量等均较优,可作为桂南地区优先选用的早出菇短周期和高产灰树花菌株推广种植。

关键词: 灰树花 菌株 菌丝特性 农艺性状 桂南地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广西富硒区土壤耐硒菌株的分离及鉴定

西南农业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从广西富硒区土壤中分离出多株耐硒菌株,为土壤硒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在广西主要富硒区永福、巴马、玉林寒山、桂平、藤县等地采集田间土样,利用稀释平板法并通过加硒培养对耐硒微生物进行分离、筛选。【结果】筛选得到8株耐硒能力较强的菌株,其在固体培养基中对硒的耐受浓度均在10 000μg/m L以上。8株耐硒菌株中,YLB1-33耐硒能力最强,其在含硒量为29000μg/m L的固体培养基中仍能微弱生长。经16S rDNA序列分析和系统发育分析,鉴定结果表明,YLB1-6为蜡质芽孢杆菌、BMB2-1和TXB1-8为短小芽孢杆菌、GPB2-5为苏云金芽孢杆菌、YLB1-26和YLB1-33为地衣芽孢杆菌、YLB1-2和YFB1-8为粘质沙雷氏菌。【结论】耐硒菌株的发现对广西土壤硒资源利用、富硒农产品开发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 富硒土壤 耐硒 菌株 鉴定 广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