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广西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粉垄耕作木薯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的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差异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覃锋燕 1 ; 杨慰贤 1 ; 彭晓辉 1 ; 黎亮武 1 ; 阳太亿 1 ; 周佳 2 ; 韦茂贵 1 ; 申章佑 2 ;

作者机构: 1.广西大学农学院

2.广西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关键词: 木薯;粉垄耕作;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高通量测序

期刊名称: 西南农业学报

ISSN: 1001-4829

年卷期: 2022 年 35 卷 004 期

页码: 729-739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目的]分析粉垄耕作下的木薯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及细菌群落多样性差异,为优化现有木薯栽培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常规耕作和粉垄耕作2种耕作方式栽培木薯,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手段,结合土壤农化分析方法,分析不同耕作方式对木薯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及主要优势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的影响.[结果]木薯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的Alpha(α)多样性显著高于非根际土壤(P<0.05,下同).基于未加权Unifrac距离的置换多因素方差分析(PERMANOVA)结果显示,木薯根际土壤与非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的分类和系统发育Beta(β)多样性存在显著差异.物种群落组成分析结果表明,木薯根际土壤的主要优势菌门为放线菌门、变形菌门、绿弯菌门、厚壁菌门和酸杆菌门,主要优势菌纲为α-变形菌纲、放线菌纲、芽孢杆菌纲和γ-变形菌纲.在分类操作单元(OTU)水平,粉垄耕作与常规耕作方式木薯根际与非根际的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存在显著差异.细菌群落相对丰度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和冗余分析(RDA)结果显示,pH、有机质含量、有效磷含量和亚硝酸还原酶活性对细菌群落变化具有显著影响,尤其对放线菌门、变形菌门、绿弯菌门、厚壁菌门和酸杆菌门分布的影响更明显.[结论]木薯粉垄耕作方式通过改善土壤耕作层的物理结构而减少木薯逆境胁迫,使得其根际土壤pH及有机质、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大于非根际土壤,进而引起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均大于非根际土壤,其中根际土壤细菌群落α多样性显著高于非根际土壤.木薯根际土壤与非根际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根际土壤中芽孢杆菌属、芽单胞菌属、Ellin6067属和马赛菌属的丰度显著高于非根际土壤.

  • 相关文献

[1]粉垄耕作对南方旱坡木薯种植地水土流失及产量的影响. 甘秀芹,韦本辉,周佳,申章佑,李艳英,劳承英,胡泊,周灵芝,吴延勇. 2016

[2]粉垄耕作深度和间作大豆对木薯产量及效益的影响. 劳承英,黄渝岚,李艳英,周灵芝,周佳,韦本辉,申章佑. 2023

[3]粉垄耕作与氮肥减施对木薯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杨慰贤,覃锋燕,刘彦汝,韩笑,周佳,韦茂贵,申章佑,韦本辉. 2021

[4]袋料种植淮山药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的高通量测序分析. 劳承英,韦本辉,周灵芝,申章佑,李艳英,胡泊,黄渝岚,周佳. 2020

[5]基于高通量测序的淮山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分析. 劳承英,申章佑,周灵芝,韦本辉,李艳英,胡泊,黄渝岚,周佳. 2021

[6]耐旱与旱情敏感甘蔗品种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及功能比较. 陈思宇,孙妍,覃仁柳,杨尚东,谭宏伟. 2021

[7]生姜样地根际土壤AM真菌群落结构分析. 汪茜,宋娟,李冬萍,陈廷速,覃晓娟,车江旅. 2021

[8]木薯根域AMF群落结构特征及多样性研究. 周时艺,韦云东,陈蕊蕊,郑华,李军,盘欢,罗燕春. 2021

[9]粉垄改造利用盐碱地效果初探(英文). 申章佑,周佳,甘秀芹,劳承英,周灵芝,刘斌,胡泊,李艳英. 2017

[10]粉垄耕作后效对夏玉米群体微环境的影响. 张玉亭,汤丰收,张巧萍,何宁,郭庆,王洪庆,韦本辉. 2016

[11]粉垄耕作对潮土冬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初探. 张玉亭,汤丰收,黄绍敏,张巧萍,韦本辉,张水清,何宁. 2015

[12]水稻粉垄耕作生长及生理特性研究. 王强,陈雷,张晓丽,张宗琼,吕荣华,梁天锋. 2015

[13]粉垄耕作后效对夏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张玉亭,汤丰收,张巧萍,何宁,韦本辉. 2015

[14]粉垄耕作对烤烟生长发育的影响. 林北森,罗刚,周文亮,韦忠,高华军,韦本辉. 2017

[15]粉垄耕作对潮土冬小麦田间群体微环境的影响. 张玉亭,汤丰收,何宁,黄绍敏,张巧萍,韦本辉. 2015

[16]粉垄耕作对稻谷富硒营养化及重金属含量的影响. 韦本辉,甘秀芹,刘斌,胡泊,申章佑,李艳英,周佳,劳承英,吴延勇. 2017

[17]水稻粉垄耕作生长及生理特性研究(英文). 王强,陈雷,张晓丽,张宗琼,吕荣,梁天锋. 2016

[18]粉垄改造利用盐碱地效果初探. 申章佑,周佳,甘秀芹,劳承英,周灵芝,刘斌,胡泊,李艳英. 2017

[19]不同耕作和覆盖方式对广西地区甘蔗地土壤水热状况的影响. 陈晓冰,朱彦光,李帅,韦灵,陈廷速,甘磊. 2019

[20]耕作方式对岩溶区甘蔗地土壤优先流特征的影响. 陈晓冰,严磊,李振东,SAEED Rad,陈廷速,甘磊. 201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