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广西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玉米品种(模糊匹配)
3条记录
硒肥不同喷施时期和种类对玉米产量、品质及硒和重金属含量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外源硒对河玉397籽粒产量和品质及硒、镉和砷含量的影响,为筛选适宜生产富硒玉米的外源硒肥种类及其使用方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开展河玉397喷施硒肥试验,A因素(主处理)为硒肥喷施期,分别设A1(拔节期)、A2(大喇叭口期)和A3(抽雄期)3个主处理,B因素(副处理)为硒肥种类及清水对照(CK),分别设B1(锌硒葆)、B2(亚硒酸钠)、B3(硒硅肥1号)、B4(硒硅肥2号)、B5(硒硅肥3号)和B6(CK)6个副处理,共18个处理。各处理玉米成熟采收后进行产量及果穗农艺性状考查,测定、分析其籽粒的粗蛋白、脂肪、淀粉、硒、砷和镉含量。【结果】A2B1处理河玉397的行粒数和百粒重均较CK显著(P<0.05,下同)或极显著(P<0.01,下同)提高;A1B2和A2B1处理河玉397的籽粒产量分别极显著和显著高于CK8.3%和6.6%。除A3B4处理河玉397籽粒的淀粉含量显著低于CK外,其他处理对其品质均无负面影响。在河玉397大喇叭口期或抽雄期喷施不同硒肥的富硒效果均达极显著水平,尤其以喷施锌硒葆和硒硅肥2号对提高其籽粒硒含量的效果较佳;在拔节期和大喇叭口期喷施硒硅肥2号、在大喇叭口期喷施硒硅肥3号均可极显著降低河玉397籽粒的镉含量,在大喇叭口期喷施硒硅肥1号可显著降低河玉397的籽粒镉含量;喷施硒硅肥2号对玉米籽粒砷含量的降低作用明显。玉米籽粒镉和砷含量与硒含量的相关性极强,拟合曲线方程分别为y=0.0687+0.0592sin[π(x+0.8697)/0.8299],R2(Cd)=0.9177和y=0.4019+0.3004sin[π(x-0.2375)/0.1997],R2(As)=0.8851。【结论】在河玉397大喇叭口期或抽雄期喷施锌硒葆或硒硅肥2号可显著或极显著提高其籽粒硒含量,在拔节期和大喇叭口期喷施锌硒葆可显著或极显著提高其籽粒产量;在拔节期和大喇叭口期喷施硒硅肥2号具有降低玉米籽粒镉和砷含量的作用。

关键词: 玉米品种 外源硒肥 籽粒硒含量 重金属含量 品质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广西玉米品种苗期生理生化指标与其抗旱性的综合评价

南方农业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利用生理生化指标综合评价广西主要种植的玉米品种苗期抗旱性,为广西抗旱性玉米品种选择提供参考。【方法】以广西主要种植的12个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法,测定苗期干旱胁迫下玉米叶片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含量、硝酸还原酶活性、可溶性糖含量和丙二醛含量;通过五级评分法,综合评价玉米苗期抗旱性。【结果】苗期干旱胁迫下,各玉米品种叶片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含量和硝酸还原酶活性较对照降低,可溶性糖含量和丙二醛含量较对照增加,其中相对含水量和硝酸还原酶活性降幅最小的为桂单0810,对应抗旱系数分别为0.9210和0.8366;叶绿素含量降幅最小的为桂单688,抗旱系数为0.9486;可溶性糖含量增幅最大、丙二醛含量增幅最小的均为桂单0810,对应抗旱系数分别为0.3010和0.8234。各生理指标均与品种抗旱性存在极显著相关,通过五级评分法进行综合评价,评价指数为2.3939~5.8943,其中桂单0810抗旱性综合评价得分最高,其次为桂单688、玉美头102、正大619和玉美头105。【结论】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含量、硝酸还原酶活性、可溶性糖含量和丙二醛含量可作为玉米苗期的抗旱性鉴定指标。广西主要种植的12个玉米品种中以桂单0810苗期抗旱性最强。

关键词: 玉米品种 苗期 生理生化 抗旱性 五级评分法 广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与东盟国家玉米杂交种产量及果穗性状比较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07~2010年,以简比法和完全随机区组法相结合,在广西南宁对113个中国玉米新品种、77个东盟国家玉米新品种进行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中国玉米品种春播平均产量比东盟品种高,但秋播比东盟玉米品种低;中国玉米品种春秋播产量间差异较大,而东盟品种春秋播产量间差异较小。大多数试验季节,产量表现最高的品种为中国品种。所有试验季节,中国玉米品种产量表现最低品种的产量均低于东盟玉米产量表现最低品种的产量。中国玉米品种果穗平均长度略长于东盟品种,但秃尖明显长于东盟品种,行粒数少于东盟品种。中国玉米品种春播的穗粗比东盟品种略粗,但秋播略细于东盟品种。多数试验季节中,中国玉米品种的穗行数比东盟品种的穗行数多,而东盟品种的穗行数在14行/穗的平稳线上略有变化。中国玉米品种出籽率变化较大,而东盟品种稳定在85%~86%。中国玉米品种和东盟玉米品种的容重均在800 g/L上下波动;多数试验季节,中国玉米品种的千粒重略高于东盟品种。中国玉米在今后育种过程中除关注品种的产量潜力外,还要侧重秃尖长度及行粒数、出籽率、穗行数等综合性状的选择。

关键词: 玉米品种 产量 果穗性状 比较 中国 东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