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广西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大豆(模糊匹配)
70条记录
粉垄耕作深度和间作大豆对木薯产量及效益的影响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析不同粉垄耕作深度和间作大豆对木薯产量及效益的影响,为提高木薯种植经济效益和提高现有耕地利用率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以华南205木薯和桂春15号大豆为试验材料。在不同粉垄耕作深度处理下,木薯‖大豆按50 cm的间作行距进行种植,动态测量木薯的农艺性状,称量木薯和大豆产量,并分析粉垄耕作深度和间作对木薯产量及效益的影响。【结果】(1)粉垄耕作深度能显著影响木薯生长前期的株高、茎径,粉垄深度越深其株高越高、茎径越大,但对木薯生长中后期的株高、茎径影响并不显著;在相同粉垄耕作深度下,间作木薯株高、茎径均低于单作木薯,但差异不显著。(2)间作条件下,粉垄耕作深度与株高、单株薯重、单位面积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单株结薯数呈显著正相关;在相同粉垄耕作深度下,间作木薯产量均低于单作木薯产量,降幅为3.16%~7.19%;其中CF30、CSF30鲜薯产量分别为42 104.4 kg/hm~2、39 862.2 kg/hm~2,分别显著高于C10、CS10处理,增幅分别为7.50%、9.88%;木薯鲜薯单位面积产量从高到低依次为CF30、CF40、CF20、CSF30、CSF40、C10、CSF20、CS10。(3)木薯‖大豆间作群体的总产值均显著高于木薯单作的产值,其中CSF30产值最高,为36 254.3元/hm~2,显著高于其他所有处理,增幅为9.32%~32.23%;单位面积总产值从高到低依次为CSF30、CSF40、CSF20、CS10、CF30、CF40、CF20、C10;间作群体总LER均大于1,为1.39~1.43,其中最高的是CSF30,为1.43。【结论】CSF30处理群体总产值、LER值最大,可提高土地复种指数和土地利用效率,增加木薯种植效益。

关键词: 粉垄耕作 木薯 大豆 间作 效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宽窄行木薯‖大豆对间作体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大豆科学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不同宽窄行木薯‖大豆对间作体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木薯设置4个宽行(1.6,1.8,2.0和2.2 m)和3个窄行(0.5,0.6和0.7 m)处理,在宽行内统一种植4行大豆,以清种木薯、清种大豆为对照,分析了木薯‖大豆不同宽窄行配置下大豆的主要农艺性状及间作体系的产量。结果表明:在保持作物种植密度不变的情况下,木薯(1.2万株·hm~(-2))、大豆(22.5万株·hm~(-2))间作模式下的产量均极显著低于清种。随着木薯宽、窄行距的增加,大豆的株高和倒伏指数随之升高;茎粗、分枝数、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均呈下降的趋势;蛋白质含量降低,脂肪含量上升,其中宽行为1.6和1.8 m时,边行大豆的蛋白质含量低于中行、而脂肪含量高于中行;当宽行为2.0和2.2 m时,边行大豆蛋白质含量高于中行、而脂肪含量低于中行。木薯的单株薯数和鲜薯产量随其宽、窄行距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宽行2.0 m、窄行0.6 m时的鲜薯产量达最高,为39.03 t·hm~(-2)。综上所述,在木薯宽窄行种植条件下,其宽行2.0 m、窄行0.6 m时,在宽行内间作4行大豆,为宽窄行木薯‖大豆的最佳田间配置。此研究结果可为广西发展木薯间作大豆机械化种植的群体构成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木薯 大豆 间作 宽窄行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转录组测序的辅助鉴定南方大豆皱叶症分子标记开发

南方农业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基于转录组测序(RNA-Seq)开发辅助鉴定南方大豆皱叶症(SSCLD)的分子标记,为快速鉴定生产上遇到的大豆皱叶是否为SSCLD提供技术支撑。【方法】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分析遗传背景相近的皱叶大豆和正常叶大豆材料在皱叶症诱导环境下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从中去除核苷酸序列高度相似的同源序列,筛选出表达差异较大的DEGs进行分子标记开发,利用皱叶大豆材料和逆境处理试验评价分子标记的表达专一性,并利用不同类型的皱叶表型样本对分子标记进行表达专一性及可靠性验证。【结果】7株皱叶植株样本和5株正常叶植株样本的测序碱基错误率为0.0226~0.0238,Q20和Q30分别在99.00%和99.90%以上的碱基数量占总碱基数量均大于95.00%,GC含量为45.60%~46.24%,表明转录组测序数据质量较好。皱叶大豆材料较正常叶大豆材料有1063个DEGs上调表达,85个DEGs下调表达。根据基因的表达量和同源性,共筛选8个DEGs用作开发分子标记的候选基因,均表现为明显上调表达。8个候选基因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与转录组数据基本相符。此外,所筛选基因中有6个基因表达在不同程度上受干旱、水渍、冷害、荫蔽和盐胁迫等逆境胁迫诱导,其中,种植于皱叶症土壤中的皱叶型株系叶片GLYMA_18G033400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均高于其在正常土壤中受干旱、水渍、冷害、荫蔽和盐等逆境胁迫后的相对表达量。根据GLYMA_18G033400基因序列设计分子标记qCL-18G033400,并用该分子标记对19份不同皱叶类型的叶片样品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发现,以ΔCt值小于10.00作为SSCLD的判定标准,分子标记鉴定结果同田间鉴定结果一致。【结论】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开发的分子标记qCL-18G033400可辅助鉴定SSCLD。

关键词: 大豆 皱叶症 分子标记 开发 转录组 辅助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东南亚大豆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及生育期划分

大豆科学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丰富我国的大豆基础材料,引进东南亚国家大豆种质资源32份,在广西南宁夏季播种的生态条件下,对这些种质资源的主要农艺性状及品质性状进行鉴定评价,筛选出优异种质资源。结果表明:东南亚大豆种质资源的7个主要质量性状Simpson多样性指数范围为0.117~0.683,脐色、结荚习性、茸毛色、花色等性状的遗传多样性高,而种皮色、叶形和落叶性的遗传多样性较低;10个主要数量性状变异数范围为5.24%~43.98%,其中有效分枝数、单株荚数、单株粒重的变异系数大于30%;10个数量性状主成分分析的结果表明,前3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达80.166%,第1主成分、第2主成分和第3主成分分别为产量构成因子、品质构成因子和株型构成因子;生育期组覆盖MG II~MG X,87.5%为晚熟品种;同时,筛选出5份综合性状优异的种质资源Bilomi No.3(菲律宾)、Yezin-15(缅甸)、Sri Samrong(泰国)、Sumbing No.452(泰国)及A-66甲(泰国)。本研究为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和培育适合低纬度地区种植大豆新品种提供材料基础。东南亚大豆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为培育出适合我国南方及东南亚国家种植的大豆新品种提供材料基础。

关键词: 大豆 种质资源 引进 鉴定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南方大豆皱叶发生时叶片形态变化及其对产量性状的影响

南方农业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南方大豆皱叶发生时叶片形态特征变化及皱叶对产量性状的影响,为明确皱叶对大豆叶片形态、农艺性状和产量相关性状的影响程度及揭示大豆皱叶发生机制提供数据支撑.[方法]利用皱叶症近杂合异质系材料GY_C(皱叶)和GY_N(正常),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大豆皱叶症级为4时,叶片形态、叶绿素含量、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农艺及产量相关性状的变化.[结果]皱叶发生后叶片主脉薄壁细胞、皱缩处叶片增厚,叶缘处叶片变薄.叶片皱缩处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排列不规则,叶缘处出现多层薄壁细胞.皱叶发生时,大豆叶片鲜重和干重、叶柄鲜重和干重、叶柄长和粗、叶片长和宽、叶面积等形态指标均显著减少(P<0.05,下同).皱叶的叶绿素含量分布不均,但对光合气体交换参数无显著影响(P>0.05).大豆发生皱叶后成熟期平均提前3.33 d,茎秆变细,抗倒伏性变差,株高、底荚高、主茎节数等农艺性状也有减少趋势,但不同年份有所不同.皱叶导致大豆单株干物质重、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百粒重等产量相关性状显著减少,GY_C较GY_N两年平均减产43.11%.皱叶发生时大豆籽粒蛋白含量有降低趋势、油分含量有增高趋势,但不同年份存在差异.[结论]南方大豆皱叶发生时形态上主要因叶缘不能正常伸展所致,皱叶(症级为4)发生后大豆叶面积减少,植株干物质积累变少,生育期缩短、抗倒伏性变差,严重影响单株粒重等产量相关性状.

关键词: 大豆 皱叶 形态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8份大豆品系在中国南方地区的适应性评价

农业研究与应用 2022

摘要:本试验采用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广东分中心的18个大豆品系,在广东广州、广西南宁和湖南长沙三个不同的试验地点种植,分析不同生态环境对大豆农艺性状、产量、品质的影响,并对供试品系在不同区域的适应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8份品系在长沙种植的平均株高、平均百粒重、平均单株粒重均显著高于广州与南宁,平均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广州,但平均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其他两地;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品系粗蛋白含量与粗脂肪含量在个试验地点均呈显著负相关,说明二者难以兼顾,育种过程种应有取舍或平衡;三个试验点影响产量的主要性状均包含单株粒数,其他性状如株高、百粒重等对产量的影响在三地并不相同,培育南方广适高产的大豆品种,应首先关注单株粒数;对产量和品质综合评价,粤夏110和粤夏114在广州、南宁、长沙三地产量高、品质好,表现稳定,适应性好.

关键词: 大豆 农艺性状 品质 南方地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BSA-Seq技术鉴定大豆耐荫性状相关候选基因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间套种是我国南方大豆种植的重要模式,而高秆作物的遮荫胁迫导致大豆产量和品质难以提升,是制约大豆间套种发挥潜力的限制因素,因此对大豆耐荫性的解析尤为重要。本研究以强耐荫材料矮脚早和极不耐荫材料齐佩华为亲本构建RILs群体,根据耐荫指数表型鉴定RIL群体的耐荫性,从RIL群体中挑选出强耐荫和极不耐荫家系各30个,分别构建成两个极端性状DNA子代混合池,对子代混合池和亲本池分别开展平均60×和30×覆盖深度的全基因组重测序,通过计算两个子代池的SNP-index,比较SNP-index在耐荫池与不耐荫池染色体各区段的差异,定位耐荫性状的关联区域;根据基因注释信息,预测候选基因。结果表明4个样本共得到11 963 077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标记,发现控制耐荫相关性状的基因主要集中在1号染色体51 942~505 708 bp区段、4号染色体50 972768~51 854 631 bp区段、9号染色体48 778 767~50 178 743 bp区段和18号染色体40 858 027~43 909 456 bp区段内,共包含408个基因,通过基因注释和功能分析发现ACC氧化酶5、生长素诱导蛋白5NG4、光敏色素相关丝氨酸/苏氨酸蛋白磷酸酶、转录因子MYBJ6和MYB128等5个基因可能在大豆耐荫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确定为大豆耐荫性的候选基因。本研究结果将为解析大豆耐荫的分子机理奠定重要的基础,同时为大豆耐荫基因的图位克隆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 大豆 耐荫 BSA-Seq 候选基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茶与大豆间作对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究茶与大豆间作条件下根系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变化特征,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茶园间作生态系统高产优质的机制。通过田间试验,设置茶树单作、大豆单作和茶树/大豆间作3种种植模式,运用Biolog技术分析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多样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单作模式相比,茶-大豆间作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碳源平均利用率(AWCD),在120 h分别显著提高了11.52%,12.99%。茶-大豆间作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对糖类、氨基酸类、羧酸类及胺类等4类碳源的利用强度,并且提高了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数。主成分分析表明,茶树与大豆间作主要通过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对糖类、羧酸类碳源利用的模式来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的代谢多样性。本试验条件下,茶与大豆间作改变了根际微生物的群落组成,改善了根际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

关键词: 茶树 大豆 间作 土壤微生物 代谢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广西大豆产业现状分析及其发展建议

南方农业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调研分析广西大豆产业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发展建议,为广西大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方法】2018—2020年对广西全区14个地级市的大豆产业情况进行实地调研,重点调研对象为大豆种植及加工相关合作社、企业及地方农业局,主要调查广西大豆种植品种、种植面积、区域分布、加工情况及原料来源等情况,收集相关资料和数据,分析广西大豆产业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结果】广西各地栽种大豆较普遍,以夏大豆和秋大豆为主(约占72%)、春大豆次之(约占28%)。自2000年以来,广西大豆种植面积和总产量整体上呈不断下降趋势;主要分布在桂林、河池、百色、南宁及崇左等5个市,2017和2018年5个市的大豆产量分别占广西总产量的68.31%和69.77%。广西大豆多为山区旱地零星种植,且以玉米套种、果园间种或田埂豆的方式种植为主;生产上新品种更新速度较慢,春大豆品种仍以桂春8号和桂早2号等品种及地方农家种为主,夏大豆则以桂夏1号和桂夏3号等品种为主。1992—2020年广西共选育审定大豆品种45个,其中春大豆29个、夏大豆16个;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品种有41个,通过国家(南方)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品种有9个。广西传统豆制品加工以腐竹、豆腐、豆豉、腐乳、酱油和豆酱等为主,其加工原料主要来自我国东北地区;进入21世纪后新增大豆压榨(主要产品为油脂和豆粕)加工,其加工原料100%为进口转基因大豆。广西大豆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大豆种植效益低且自给率低,品种同质化现象较严重,豆制品加工副产品利用率低,科企联合攻关少,大豆生产优势发掘不足。【建议】增加科技研发投入,多学科联合攻关解决大豆产业发展中机械化程度低、品种产量低及专用型品种少等瓶颈问题;强化科学布局,重点支持大豆优势区域和重点品种,促进产业链一体化发展,打造桂字号品牌;加强与东盟国家合作,共同开发东盟大豆种植市场,进而促进广西大豆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 大豆 产业 发展现状 存在问题 对策建议 广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广西大豆育种四十年进展与展望

南方农业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总结分析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广西大豆育种进展,并结合广西大豆生产需求和自身优势,对今后广西大豆育种提出相关建议,为广西大豆产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根据公开发表文献资料及育种单位提供的内部材料,从遗传育种研发体系、新品种选育及推广、优异种质鉴评与育种亲本创制、育种方法与技术创新等方面,对改革开放开始—"八五"(S_(6.5-8.5))、"九五"—"十五"(S_(9.5-10.5))、"十一五"(S_(11.5))和"十二五"至今(S_(12.5-))4个时期的广西大豆育种进展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今后广西大豆育种研究方向和侧重点。【结果】广西大豆育种项目、经费及其来源均迅速增加,其中项目由S_(6.5-8.5)时期的2个增加至S_(12.5-)的23个,经费由S_(6.5-8.5)时期的5万元增加至S_(12.5-)时期的1260万元,S_(11.5)时期起建成5个大豆育种平台。至今,正式通过审定命名的大豆品种共39个,其中春大豆28个,夏大豆11个;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和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双审定品种3个,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品种5个,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品种31个;S_(6.5-8.5)、S_(9.5-10.5)、S_(11.5)和S_(12.5-)时期分别有4、10、12和13个品种通过审定;37个通过有性杂交选育而成,2个通过系统选育而成;高蛋白品种15个,高油品种2个,双高品种4个,菜用品种1个、高异黄酮品种2个、高抗镉金属品种2个。39个大豆品种共追溯到40个祖先亲本,平均每个育成品种有1.03个,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52个),且祖先亲本中,有11个是广西本地种质,占27.5%;有22个是我国其他省(区)种质,占55.0%;有7个是国外种质,占17.5%。春大豆育种骨干亲本9个,夏大豆育种骨干亲本6个。优良大豆新品种的育成及大面积推广,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广西大豆高产育种主要利用育成品种(祖先亲本含丰产性好的种质材料)或丰产性好的国外引种作为直接亲本。广西大豆种质资源丰富,至今收集保存有6000余份,但利用率低(地方种质资源利用率不足2%,野生大豆种质利用率为0)。【建议】加大科研投入,丰富育种手段,加快大豆种质资源的挖掘、创新及利用,尤其是野生大豆种质资源的驯化和利用;在保持广西大豆高蛋白优势的同时,加强选育高产、优质、抗逆、耐荫、适宜机械化的绿色大豆新品种,尤其是夏大豆品种;加快特色专用型大豆新品种选育。

关键词: 大豆 育种 品种 亲本 进展 广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首页上一页123456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