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广西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间作(模糊匹配)
46条记录
桂北地区罗汉果间作荔浦芋立体高效栽培技术

农业科技通讯 2023

摘要:本文作者介绍了罗汉果与荔浦芋立体套种高效栽培模式,并总结了该模式下罗汉果、荔浦芋栽培技术,包括品种选择、整地施肥、定植、田间管理、采收等方面,以期为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种植效益提供参考。

关键词: 罗汉果 荔浦芋 间作 栽培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粉垄耕作深度和间作大豆对木薯产量及效益的影响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析不同粉垄耕作深度和间作大豆对木薯产量及效益的影响,为提高木薯种植经济效益和提高现有耕地利用率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以华南205木薯和桂春15号大豆为试验材料。在不同粉垄耕作深度处理下,木薯‖大豆按50 cm的间作行距进行种植,动态测量木薯的农艺性状,称量木薯和大豆产量,并分析粉垄耕作深度和间作对木薯产量及效益的影响。【结果】(1)粉垄耕作深度能显著影响木薯生长前期的株高、茎径,粉垄深度越深其株高越高、茎径越大,但对木薯生长中后期的株高、茎径影响并不显著;在相同粉垄耕作深度下,间作木薯株高、茎径均低于单作木薯,但差异不显著。(2)间作条件下,粉垄耕作深度与株高、单株薯重、单位面积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单株结薯数呈显著正相关;在相同粉垄耕作深度下,间作木薯产量均低于单作木薯产量,降幅为3.16%~7.19%;其中CF30、CSF30鲜薯产量分别为42 104.4 kg/hm~2、39 862.2 kg/hm~2,分别显著高于C10、CS10处理,增幅分别为7.50%、9.88%;木薯鲜薯单位面积产量从高到低依次为CF30、CF40、CF20、CSF30、CSF40、C10、CSF20、CS10。(3)木薯‖大豆间作群体的总产值均显著高于木薯单作的产值,其中CSF30产值最高,为36 254.3元/hm~2,显著高于其他所有处理,增幅为9.32%~32.23%;单位面积总产值从高到低依次为CSF30、CSF40、CSF20、CS10、CF30、CF40、CF20、C10间作群体总LER均大于1,为1.39~1.43,其中最高的是CSF30,为1.43。【结论】CSF30处理群体总产值、LER值最大,可提高土地复种指数和土地利用效率,增加木薯种植效益。

关键词: 粉垄耕作 木薯 大豆 间作 效益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蔗间作猫豆对水土及氮磷养分流失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通过分析甘蔗‖猫豆间作模式的合理性,旨在为蔗区径流污染的削减及面源污染治理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田间径流小区试验,设置不同甘蔗‖猫豆间作密度,观测并记录降雨量、穿透雨量,统计猫豆生育期内的径流次数、径流量、泥沙量、径流中的氮磷含量,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不同间作密度下的地表径流、泥沙及氮磷流失量的差异及甘蔗‖猫豆间作对氮磷流失的削减作用。结果表明,甘蔗冠层下穿透雨率有随着降雨量的增加而升高的趋势,间作处理的平均穿透雨率为54.7%~71.9%,与单作甘蔗相比,间作甘蔗地表径流流失量降低了8.7%~24.9%,泥沙平均流失量减少了8.5%~23.2%,总氮、总磷流失量分别减少了13.25%~25.97%、6.71%~42.28%,其中硝态氮的流失量大于铵态氮的流失量,分别占总氮量的52.98%~53.94%、12.48%~15.36%。穿透雨率与总磷流失量、径流量呈现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80、0.77,总氮流失量、硝态氮流失量、总磷流失量与径流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73、0.80、0.85,氮、磷流失量与径流量的产生规律基本一致。甘蔗与猫豆间作能减少因暴雨产生的径流流失,与猫豆间作时株距为1~2 m的效果最优,可有效消减坡耕地蔗区径流造成的氮、磷流失。

关键词: 甘蔗 猫豆 间作 氮磷流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宽窄行木薯‖大豆对间作体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大豆科学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不同宽窄行木薯‖大豆对间作体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木薯设置4个宽行(1.6,1.8,2.0和2.2 m)和3个窄行(0.5,0.6和0.7 m)处理,在宽行内统一种植4行大豆,以清种木薯、清种大豆为对照,分析了木薯‖大豆不同宽窄行配置下大豆的主要农艺性状及间作体系的产量。结果表明:在保持作物种植密度不变的情况下,木薯(1.2万株·hm~(-2))、大豆(22.5万株·hm~(-2))间作模式下的产量均极显著低于清种。随着木薯宽、窄行距的增加,大豆的株高和倒伏指数随之升高;茎粗、分枝数、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均呈下降的趋势;蛋白质含量降低,脂肪含量上升,其中宽行为1.6和1.8 m时,边行大豆的蛋白质含量低于中行、而脂肪含量高于中行;当宽行为2.0和2.2 m时,边行大豆蛋白质含量高于中行、而脂肪含量低于中行。木薯的单株薯数和鲜薯产量随其宽、窄行距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宽行2.0 m、窄行0.6 m时的鲜薯产量达最高,为39.03 t·hm~(-2)。综上所述,在木薯宽窄行种植条件下,其宽行2.0 m、窄行0.6 m时,在宽行内间作4行大豆,为宽窄行木薯‖大豆的最佳田间配置。此研究结果可为广西发展木薯间作大豆机械化种植的群体构成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木薯 大豆 间作 宽窄行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果蔗间种花生栽培技术

广西农学报 2022

摘要:果蔗间种花生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提高果蔗种植整体经济效益,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协调发展,促进广西果蔗产业可持续发展.为此,对果蔗间种花生的田地选择、整地、品种选择、播种与种植、田间管理、收获与留种、残膜回收的程序及其操作要求进行探讨,并提出规范和说明.

关键词: 果蔗 花生 间种 栽培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间作对玉米根系形态特征及其氮磷养分吸收的影响

南方农业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索间作种植模式中玉米根系形态的变化与玉米氮磷养分吸收的关系,为玉米间作体系氮磷养分的优化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玉米/大豆间作田间试验,设玉米单作与玉米/大豆间作2种种植方式,对玉米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平均根直径及根尖数5个指标进行定量分析,并测定植株全磷和全氮含量,计算植株氮磷吸收量.[结果]在小喇叭口期、抽雄期与成熟期,与单作玉米相比,间作可促进玉米生长,玉米籽粒产量显著提高35.10%(P<0.05,下同).间作玉米单株氮含量在抽雄期显著提高10.54%,磷含量在小喇叭口期和成熟期分别显著提高12.81%和12.10%.在3个生育期,间作玉米单株氮吸收量和磷吸收量分别显著增加78.71%、26.06%、39.26%和88.15%、23.02%、46.42%.间作玉米根长在3个生育期分别显著增加23.90%、14.91%和27.49%,根表面积和根体积在抽雄期与成熟期分别显著增加18.41%、21.46%和33.39%、31.11%,根尖数在小喇叭口期与抽雄期分别显著增加15.11%和14.72%,而平均根直径无显著变化(P>0.05).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玉米氮磷养分吸收与根系形态参数密切相关,根长和根干重对玉米植株氮吸收量影响最大,根体积与根干重对玉米磷吸收量影响最大.[结论]与单作玉米相比,间作可增加玉米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和根尖数,降低平均根直径,并显著提高玉米植株氮磷养分吸收量.根系形态变化是驱动间作玉米氮磷吸收增加的重要适应机制之一.

关键词: 间作 玉米 根系形态 氮吸收 磷吸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茶树/大豆间作体系氮素对茶叶品质成分及其土壤养分的影响

华北农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探究不同氮水平下茶树/大豆间作对茶叶品质成分及其土壤养分的影响。通过盆栽试验,设置了4个氮水平(N0:0 g/kg, N1:0.25 g/kg, N2:0.50 g/kg, N3:1.00 g/kg)和茶树/大豆间作、茶树单作2种种植模式,8个处理。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茶树/大豆间作显著提高茶叶氨基酸、咖啡碱及可溶性糖的含量,降低了茶多酚的含量,改善了茶叶的营养品质以及产量;显著提高了土壤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以及有机质的含量,改善了土壤的肥力状况。此外,在茶树/大豆间作系统中,与常规施氮水平(N2)下的单作相比,氮肥减施1/2(N1)并未显著降低茶叶产量和品质成分含量,还有效改善了土壤的肥力。相关性分析表明,茶叶品质成分与土壤各营养成分的丰缺显著相关,以有效磷的影响最大。本试验条件下,茶树/大豆间作系统具有在减施氮肥而维持茶叶产量、品质和改良土壤养分的潜力。

关键词: 茶树 间作 氮水平 土壤养分 品质成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高通量测序分析间作猫豆对甘蔗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南方农业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甘蔗间作猫豆对甘蔗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为改善甘蔗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促进甘蔗生长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分析单作甘蔗(CK)和甘蔗间作猫豆(T处理)2种种植方式对甘蔗根际土壤养分的影响,并采用Illumina20H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在门和属水平上分析甘蔗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在种水平进行主成分(PCA)分析。【结果】T处理的根际土壤中全氮、全钾、水解性氮、有效磷和有机质含量均大于CK。T处理的根际土壤中细菌的丰富度和多样性高于真菌的丰富度和多样性;T处理的根际土壤中细菌丰富度高于CK,但差异不显著(P>0.05,下同),其多样性显著高于CK(P<0.05,下同);T处理的根际土壤中真菌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均显著高于CK。CK和T处理土壤样品的主要优势细菌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其相对丰度均大于10.00%,优势细菌属分别为水恒杆菌属(Mizugakiibacter)、游动四孢属(Luedemannella)、乳杆菌属(Acidothermus)和布氏杆菌属(Bryobacte),但T处理根际土壤样品中水恒杆菌属、游动四孢属和乳杆菌属的相对丰度分别较CK下降2.47%、1.78%和0.68%,其他细菌属分别增加0.10%~0.86%。CK和T处理根际土壤中优势真菌门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分别为80.00%和92.00%,其次是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分别为8.00%和6.00%,排名前3的优势真菌属均为戴氏霉属(Taifanglania)、毛壳属(Chaetomium)和镰刀菌属(Fusarium)。CK和T处理的6份根际土壤样品在种水平上的主成分(PCA)分析结果显示,细菌群落PC1的变异为29.37%,PC2的变异为20.26%,二者的总贡献率为49.63%;真菌群落PC1的变异为33.44%,PC2的变异为27.73%,二者的总贡献率为56.17%。CK与T处理的细菌群落分别属于不同象限,CK位于第1和第3象限,而T处理位于第2和第4象限。【结论】甘蔗间作猫豆可改善甘蔗根际的土壤养分状况,改变甘蔗根际微生物的群落结构,提高细菌和真菌的丰富度和多样性,但未影响优势菌门的排序。

关键词: 甘蔗 猫豆 间作 根际 土壤微生物 高通量测序 群落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新植蔗间作不同绿肥压青还田的试验研究及经济效益分析

热带作物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减施化肥条件下,间作绿肥压青还田对甘蔗生长的影响及化肥的替代作用。试验设计了6个处理,处理1(CK):甘蔗常规施肥;处理2(H-LY):化肥减施25%+12%营养元素当量绿豆绿肥还田+13%营养元素当量有机肥;处理3(H-LQ):化肥减施25%+全量绿豆绿肥还田;处理4(H-Y):化肥减施25%+25%营养元素当量有机肥;处理5(H-HD):化肥减施25%+25%营养元素当量黑豆绿肥还田;处理6(H-HQ):化肥减施25%+全量黑豆绿肥还田。研究结果表明,间作绿豆绿肥和黑豆绿肥在生育前期甘蔗的分蘖和甘蔗总苗数都较常规处理降低,间作黑豆还降低了甘蔗的叶片宽度。甘蔗化肥减施25%条件下,间作绿豆绿肥全量还田、12%营养元素当量间作绿豆绿肥还田+13%营养元素当量有机肥替代的蔗茎产量和经济效益均达到常规对照水平。但间作黑豆压青还田导致甘蔗减产,降低经济效益。兼顾甘蔗产量、经济效益、资源消耗及蔗地的地力提升各方面,甘蔗间作绿豆绿肥全量还田可以替代25%的甘蔗化肥,是值得推广的一种模式。

关键词: 甘蔗 间作 化肥减施 绿肥 压青还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蔗间作不同豆科作物对甘蔗植株内生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热带作物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解析甘蔗间作不同豆科作物对甘蔗植株内生细菌多样性的影响,旨在评价甘蔗间作不同豆科作物对甘蔗植株健康状况及抗性的作用效果。结果发现,与单作的甘蔗(CK)相比,甘蔗间作黄豆显著提高甘蔗内生细菌的多样性和丰富度;间作绿豆虽然有助于提升甘蔗植株内生细菌多样性与丰富度,但与CK之间无显著差异;间作花生导致甘蔗植株内生细菌多样性与丰富度显著降低。门分类水平,与CK相比,间作处理甘蔗植株中变形杆菌门(Proteobacteria)内生细菌丰度占比急剧下降,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以及属于其他(others)分类的内生细菌丰度占比上升;属分类水平,与CK相比,间作处理甘蔗植株中泛菌属(Pantoea)和Burkholderia-Paraburkholderia属丰度占比下降,红球菌属(Rhodococcus)内生细菌丰度占比上升;另一方面,unclassifiedf<sub>Micrococcaceae和Pseudarthrobacter是间作甘蔗植株中特有的内生细菌优势属,但同时草螺菌属(Herbaspirillum)和Williamsia属内生细菌缺失。此外,Rubrobacter、norankf<sub>MSB-1E8、类诺卡氏菌属(Nocardioides)、norankc<sub>Actinobacteria、norankf<sub>Euzebyaceae、Gaiella、Defluviicoccus、 norankf<sub>Elev-16S-1332、 noranko<sub>Acidimicrobiales、 norankf<sub>Propionibacteriaceae、noranko<sub>Gaiellales、norankf<sub>Gemmatimonadaceae是甘蔗/黄豆间作(A)处理中甘蔗植株特有的内生细菌优势属;链霉菌属(Streptomyces)、马赛菌属(Massilia)、分枝杆菌属(Mycobacterium)、甲基杆菌属(Methylobacterium)、Sinomonas、罗思河小杆菌属(Rhodanobacter)、金黄色杆菌属(Chryseobacterium)、根霉菌属(Rhizomicrobium)是甘蔗/绿豆间作(B)处理中甘蔗特有的内生细菌优势属。甘蔗/花生间作模式下,甘蔗植株根系中不存在特有的内生细菌优势属;而草螺菌属(Herbaspirillum)和Williamsia是甘蔗单作模式下甘蔗植株根系中特有的内生细菌优势属。甘蔗间作黄豆和绿豆不仅有助于提升甘蔗植株根系内生细菌的多样性与丰富度,而且改善了甘蔗植株根系内生细菌群落结构组成,尤其间作黄豆效果更佳;与之相反,甘蔗间作花生无助于提高甘蔗植株根系内生细菌的多样性与丰富度,亦不利于改善甘蔗植株根系内生细菌群落结构组成。

关键词: 甘蔗 豆科作物 间作 内生细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首页上一页12345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