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广西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北大核心(精确检索)
4203条记录
广西果树种质资源调查收集与评价

西南农业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系统调查、收集和评价广西果树种质资源,为我国果树种质资源保护与创新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野外调查、原产地和室内鉴定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收集的果树种质资源进行评价,以筛选优异单株并妥善安全保存。【结果】从广西101个县级行政区共收集到果树种质资源2338份,其中荔枝资源149份,龙眼及其近缘资源39份,柑橘及其近缘资源269份,黄皮及其近缘资源146份、葡萄及其近缘资源255份、芒果及其近缘资源141份、猕猴桃及其近缘资源206份、火龙果资源88份、柿资源157份、桃资源40份、李资源48份、梨及其近缘资源74份、杨桃资源115份、枇杷资源5份、橄榄资源45份、苹婆及其近缘资源151份、菠萝蜜资源120份、木奶果资源132份和野生果树资源158份。所收集的果树资源隶属于21科38属86种。通过对果树资源进行果实品质、特异性状或抗病性鉴定评价,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优异种质25份。调查发现,桂西南地区有龙眼野生资源及假苹婆、粉苹婆和香苹婆等苹婆近缘野生种分布,进一步明确桂西南地区是龙眼和苹婆的起源地之一。【结论】广西果树种质资源分布范围广、资源蕴藏量丰富,除栽培种类外,还有砧木资源、近缘植物资源,以及有待开发的野生果树资源。同一种类的不同资源个体间性状差异较明显,其中不乏综合性状优良或具有某些优异性状的种质,可为开展优良单株筛选和实生选种提供物质基础。果树种质资源调查、收集与评价是一项长期性的研究工作,多单位、多团队联合开展调查和合作研究有利于扩大调查范围,提高资源调查效率,促进资源共享和新品种选育。

关键词: 果树 种质资源 收集 评价 广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阳光玫瑰葡萄生长期花芽分化形态进程及相关生理分子水平变化研究

果树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阳光玫瑰葡萄生长期花芽分化进程及相关生理分子水平变化,为葡萄生产调控及花芽分化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4年生阳光玫瑰葡萄为试材,通过徒手剥离冬芽鳞片在体式解剖镜下观察冬芽形态结构变化,测定花芽分化过程中第5节位叶片内碳水化合物、矿质元素含量及冬芽内9个成花关键基因的表达.[结果]南宁地区阳光玫瑰葡萄在新梢6片展叶期时开始花芽形态分化,在末花期进入花序原基分化期.叶片可溶性总糖、淀粉含量在花序原基分化期后显著升高.叶片P、K、Ca和Mg元素含量在花芽形态分化起始时下降,在花序原基分化后60 d时含量显著降低.冬芽中VvFT和VvSOC1基因在花芽分化起始时表达水平较高;VvLFY、VvAP1、VvFUL、VvAP2、VvAP3和VvAG基因均在花序原基分化期及花序原基分化期后80~100 d出现表达波峰,VvFLC基因在花序原基分化后60~100 d的表达水平较高.[结论]南宁地区阳光玫瑰葡萄花芽分化进程开始较早.生产上在果实膨大期和软化期前后应适当补充磷、钾、钙、镁肥,以促进果实发育、花序原基及其各级穗轴分化.VvFT和VvSOC1基因参与诱导始原基及花序原基分化,VvLFY、VvAP1、VvFUL、VvAP2、VvAP3和VvAG基因可能均参与促进花序原基及其各级穗轴分化.

关键词: 阳光玫瑰葡萄 花芽分化 矿质元素 碳水化合物 基因表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白僵菌和绿僵菌作为防控红火蚁生物农药的潜力及前景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红火蚁SolenopsisinvictaBuren已从南美洲入侵到北美洲、亚洲多个国家和一些太平洋岛国,在我国扩散至12个省区500多个市县,严重为害农林业生产,威胁人居安全和生态平衡。为了实现对红火蚁的可持续治理,需要引入和加强生物防治的作用。本文概述了昆虫病原真菌白僵菌、绿僵菌作为生物杀虫剂的总体现状,以及针对红火蚁研发的详细进展,包括优良菌株选育、规模化生产、产品剂型、登记注册及防控应用等,分析了白僵菌、绿僵菌制剂防控红火蚁的优势和尚需解决的问题,讨论和展望了真菌杀虫剂防控红火蚁的前景。

关键词: 红火蚁 真菌杀虫剂 昆虫病原真菌 生物农药 生物防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香蕉种植方式和环境因子对土壤热导率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究香蕉种植方式和环境因子对土壤热导率的影响,为广西调整香蕉合理种植模式及有效利用喀斯特地区土壤水热资源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广西地区水田起畦(DT处理)与旱地开沟(ST处理)种植的香蕉为研究对象,利用田间定位监测系统对研究区域环境因子及5、20和40 cm深度土层的土壤含水量进行连续观测,计算土壤热导率,并结合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分析2种种植方式下土壤热导率的变化规律。【结果】DT处理的土壤砂粒和黏粒含量均高于ST处理,且在20和40 cm土层处差异显著(P<0.05,下同);土壤容重显著高于ST处理。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DT处理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分别比ST处理增加56.0%、35.8%和48.0%。在各土层中,DT处理的土壤热导率平均值均显著大于ST处理,其中DT处理20 cm土层的土壤热导率平均值高于ST处理26.2%。降雨和环境温度是影响土壤热导率的主要因素,其中,环境温度与2种种植方式下5和20 cm土层的土壤热导率呈负相关;降水量与2种种植方式下5和20 cm土层的土壤热导率呈显著或极显著(P<0.01,下同)正相关;在40 cm土层,降水量仅与DT处理的土壤热导率呈极显著正相关。除雨型Ⅰ外,DT处理的土壤热导率平均值均大于ST处理;雨型Ⅳ和Ⅵ发生时,DT处理在各土层对降雨的响应程度均大于ST处理。【结论】降雨和环境温度因子改变对广西地区种植香蕉的土壤热导率动态变化具有重要影响。降雨发生时,水田起畦种植香蕉方式对土壤热导率的提高效果更佳,更有利于广西地区调整香蕉合理种植模式和高效利用喀斯特地区水热资源。

关键词: 香蕉 种植方式 水田起畦 旱地开沟 降雨 土壤热导率 广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转录组测序的赤苍藤根、茎和叶基因表达分析

植物生理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获得赤苍藤的转录组信息特征,利用Illumina Novaseq 6000高通量测序平台对赤苍藤根、茎、叶进行了无参转录组测序分析。结果获得143 412个unigene,平均长度为542.04 bp,平均GC含量为48.66%。BLAST分析表明,分别有18 787 (13.10%)、28 669 (19.99%)、19 657 (13.71%)、32 934 (22.96%)、35 228(24.56%)、26 046 (18.16%)个unigene在Swiss-Prot、Nr、Pfam、GO、KEGG和eggNOG数据库中得到注释。利用DESeq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其中叶和根间的差异基因有20 519个,根和茎间的差异基因有12 154个,而叶和茎间的差异基因有18 498个; KEGG富集分析发现,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糖基转移酶、植物激素信号转导、淀粉和蔗糖代谢以及苯丙素生物合成等代谢途径。进一步分析参与赤苍藤有效成分生物合成相关基因发现,有96个差异基因参与苯丙素生物合成途径,且主要在茎部高表达。同时获得具有氧化/羟基化功能的CYP450基因132个,具有糖基化功能的糖基转移酶基因108个。该研究在无基因组参考的情况下,探讨了赤苍藤根、茎、叶的转录组信息特征,为后期赤苍藤基因功能鉴定、次生代谢途径解析及调控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赤苍藤 转录组 次生代谢 苯丙素生物合成 后修饰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花老鼠簕可培养细菌多样性及其生物学活性研究

广西植物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小花老鼠簕(Acanthus ebracteatus)是一种生长在红树生态系统的珍稀真红树植物,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为研究小花老鼠簕内生及根际可培养细菌多样性,挖掘其潜在新物种及具有特殊生物学活性的菌株,该文利用7种不同培养基,通过传统稀释涂布法对小花老鼠簕各植物组织及根际土壤可培养细菌进行分离,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解析其内生及根际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特征,应用植物病原菌平板对峙实验和平铺捕食活性测试分析其可培养细菌的抗菌活性。结果表明:(1)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发现从小花老鼠簕的根、茎、叶、花及根际土壤中分离得到144株可培养细菌,这些细菌隶属于18目26科37属66种,芽孢杆菌属(Bacillus)和链霉菌属(Streptomyces)为优势菌属,分别占细菌种数的15.1%和13.6%;(2)拮抗多种植物病原菌试验结果显示,获得29株具有拮抗植物病原菌活性的细菌,10株具有广谱抑菌活性,其中链霉菌属菌株拮抗作用最强且菌株Y129为潜在新物种。(3)捕食活性测试结果显示,有5株细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ulti-drug resistance Staphylococcus aureus)及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具有捕食活性,假单胞菌属菌株捕食活性最强,其中菌株Y90为潜在新物种。综上表明,红树植物小花老鼠簕及其根际土壤中蕴含着丰富的细菌种质资源且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可作为生防菌和药源菌的来源之一,该研究结果为提高红树植物小花老鼠簕的药效和栽培提供了理论参考。

关键词: 小花老鼠簕 可培养细菌 植物病原菌 捕食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柑橘木虱与柑橘黄龙病相关性、暴发原因与防治对策

植物检疫 2023 北大核心

摘要:柑橘木虱(Diaphorina citri)是柑橘果园柑橘黄龙病(HLB)传播蔓延最重要的途径。作者对广西永福县近13年以来的柑橘木虱发生进行调查,结合本县历年柑橘黄龙病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柑橘木虱是柑橘黄龙病发生为害的决定性因素,两者呈正相关性。欠管和失管果园面积增加、异常气候、控梢药剂乱用、果树冬季盖膜防冻、柑橘木虱抗药增强、果园天敌缺乏等6方面主要原因导致柑橘木虱暴发。据此,分析预计2023—2025年柑橘木虱和柑橘黄龙病仍将维持高位发生态势。提出因地制宜地采取综合措施治理柑橘木虱以有效防控柑橘黄龙病,包括做好柑橘产业规划、清除失管果园、增强果树抗性、设置物理阻隔、加强木虱监测和统防统治、改变化学农药的单一使用等模式。

关键词: 柑橘木虱 柑橘黄龙病 原因分析 防治对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樟科植物无性繁殖技术研究进展

世界林业研究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文中综述樟树、闽楠、润楠、檫木、山苍子等典型樟科植物的扦插、嫁接和组培等无性繁殖技术研究进展;分析樟科植物无性繁殖成活的细胞全能性、激素调控、内含物影响等关键生物因子,以及扦插管理技术、环境条件控制、养分调节等主要非生物因子对樟科植物无性繁殖成活的影响作用;通过全面综述樟科植物的无性繁育方式和影响无性繁殖成活的关键因素,为樟科植物无性系种苗繁育技术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 樟科 无性繁殖 生物因子 非生物因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叶面喷施2,3-二巯基丁二酸降低水稻幼苗茎叶镉含量的机制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寻叶面喷施2,3-二巯基丁二酸(DMSA)降低水稻幼苗茎叶镉含量的潜在机制,在人工气候室内,采用水培实验方法研究了镉在幼苗不同部位的累积情况及喷施DMSA对镉胁迫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DMSA喷施浓度增加,茎基镉含量呈显著增加趋势,当DMSA喷施浓度达到1.0 mmol·L-1时茎基镉含量与对照(不喷施DMSA)处理相比显著增加57.3%,同时镉由茎基向地上部的转移效率降低52.7%。在此基础上,探寻了镉在茎基细胞中的赋存形态及镉的亚细胞分布情况,结果表明茎基中难溶态镉含量与对照处理相比显著增加了80.8%,细胞壁中镉含量达到对照处理的2.1倍。进一步对细胞壁各组分镉含量进行测定发现,果胶组分中镉含量随着DMSA喷施浓度增加呈现出显著升高趋势,与对照处理相比最高增加99.5%。此外,喷施DMSA后茎基中总植物螯合素(PCs)和谷胱甘肽(GSH)含量均呈现出显著增加趋势,最高分别达到对照处理组的2.2倍和3.1倍。喷施DMSA显著缓解了镉胁迫,幼苗地上部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分别升至对照处理的3.0倍和2.7倍,荧光标记试验表明叶片中过氧化氢含量随DMSA喷施浓度增加呈现显著降低趋势。研究表明,喷施DMSA显著增加了水稻幼苗茎基巯基化合物含量,从而提高了对镉的拦截能力,降低了镉由茎基向幼苗地上部转运效率,使水稻幼苗地上部镉含量显著降低,同时喷施DMSA还可显著缓解幼苗镉胁迫。

关键词: 水稻 2,3-二巯基丁二酸 茎基 细胞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淮山药零余子60Co-γ辐射的诱变效应

热带作物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60Co-γ辐射对淮山药主要性状的诱变效应,开创淮山药育种的新路径,以南方生态型淮山药品种桂淮5号零余子为材料,开展60Co-γ 射线辐射诱变研究,并根据育种目标对辐射第一代(M1)的变异性状进行选择.结果表明:(1)一定剂量范围内60Co-γ 射线对淮山药零余子发芽、成苗有极显著的抑制损伤作用,辐射剂量与发芽率一元线性回归方程为y=?0.8776x+103.37,据此其半致死剂量、临界剂量分别为60.8 Gy和72.2 Gy;(2)40 Gy辐射处理对淮山药零余子M1代群体萌芽及生长发育没有抑制作用,相反表现出一定的促进作用.(3)辐照处理诱导零余子M1代群体块茎增长增粗、增加单薯重量.(4)辐照处理诱导零余子M1代个别单株块茎丛生分枝,薯形由长柱形变异为不规则的块状,单薯重量大幅度提高;100 Gy处理尤为明显,出现机率达到了该处理收获株数的90%.(5)辐射处理诱导零余子M1代出现具有双胞薯明显变异的单株,60 Gy处理的出现机率最高,占该处理收获株数的8%.试验从M1代筛选获得了18个双胞薯、11个大型薯和1个开雌花等表现差异明显的单株.结果表明,淮山药辐射诱变育种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并为淮山药新品种、品系选育提供了基础材料.

关键词: 淮山药 零余子 60Co-γ辐射 诱变效应 M1代单株选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