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广西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EI(精确检索)
32条记录
基于氧化氮掺杂石墨烯修饰碳糊电极高灵敏测定辣椒素

食品科学 2017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一步水热合成法制备氧化氮掺杂石墨烯(nitrogen-doped graphene oxide,NGO),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透射电子显微镜对其进行表征。采用滴涂法制备了氧化氮掺杂石墨烯修饰碳糊电极(nitrogen-doped graphene oxide/carbon paste electrode,NGO/CPE),研究辣椒素在NGO/CPE上的电化学行为,发现与裸碳糊电极相比,NGO/CPE能显著增加辣椒素的响应信号。优化了NGO质量浓度、富集时间、介质p H值等实验参数,利用差分脉冲伏安法对辣椒素进行测定,辣椒素氧化峰电流与其质量浓度在5.0~1 200μg/L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检出限为2.0μg/L(RSN=3)。将本方法用于辣椒粉样品中辣椒素含量检测,结果与比色法基本一致。

关键词: 氧化氮掺杂石墨烯 辣椒素 修饰电极 电分析 差分脉冲伏安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添加适量菌棒废渣提高桑枝颗粒燃料成型率及改善燃烧性能

农业工程学报 2015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桑枝(ramulus Mori,RM)和菌棒废渣(mushroom-planted residue,MPR)进行了工业分析、元素分析、生物质三组分以及空气干燥基低位发热量值分析。从RM和MPR中分别提取了木质素,通过DSC测定了其玻璃化转变温度。结果表明RM的挥发分含量、低位发热量值和玻璃化转变温度较高,分别为72.54%,17.57 MJ/kg和160.6℃;MPR的挥发分含量、低位发热量值和玻璃化转变温度分别为66.72%、15.23 MJ/kg和136.8℃,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其与RM存在极显著差异。该研究通过在RM中分别添加5%~20%质量分数的MPR作为黏结剂,采用4 mm孔径振动筛控制颗粒度,在含水率为20%±0.5%以及可变的环模孔长孔长径比条件下,通过压辊环模成型机制备了RM/MPR复合颗粒燃料。结果表明在环模孔长径比为4:1时,RM不能有效的致密化,颗粒成型率仅为50.24%。MPR具有更好的流动性和黏结性,可作为黏结剂将RM纤维粘结于一起,增加一定质量比例的MPR可以提高RM颗粒成型率。在环模孔长径比为4:1时,随着MPR的添加量增加至10%~15%,RM/MPR复合颗粒燃料的成型率大于91.54%。在MPR的添加量在5%~20%范围内,RM/MPR复合颗粒燃料的密度、耐久率以及燃烧值分别高于1.208,96.42%和17.26 MJ/kg,符合生物质燃料要求。

关键词: 生物质 燃烧 燃料 桑枝 菌棒废渣 颗粒燃料 成型工艺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硅烷化改性木薯淀粉/聚碳酸亚丙酯共混膜的结构及耐水性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201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三甲基氯硅烷(TMCS)对木薯淀粉进行疏水化处理,并通过热压混合法制备了硅烷化改性木薯淀粉/聚碳酸亚丙酯(TMCS-Starch/PPC)共混膜。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共混膜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三甲基氯硅烷基团被成功引入到木薯淀粉颗粒表面;热压成型后TMCS-Starch由结晶态转变为无定形态,并与PPC具有明显的氢键作用。研究了共混膜的力学性能和耐水性。结果表明PPC可以明显改善共混膜的韧性和耐水性能,当TMCS-Starch与PPC的质量比为3/7时,共混膜的断裂伸长率达到601.2%,吸水率和淀粉溶出率分别较TMCS-Starch膜降低了17.15%和85.29%。

关键词: 木薯淀粉 聚碳酸亚丙酯 共混膜 硅烷化 耐水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钴锌双金属氰化物/戊二酸锌复合催化剂催化CO_2与环氧丙烷的共聚反应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2014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制备了钴锌双金属氰化物/戊二酸锌(DMC-P123/ZnGA)复合催化剂并用于催化CO2与环氧丙烷(PO)共聚反应。采用热重分析、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镜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DMC-P123以更小粒径均匀分散到ZnGA中;该催化剂对于CO2与PO共聚反应有较高的催化效率,并得到高相对分子质量的聚碳酸亚丙酯(PPC);当反应温度为60℃,反应时间为12 h时,催化效率大于550 g聚合物/g催化剂,PO的转化率达到94%;所得共聚产物的数均相对分子质量达到6万,碳酸酯链节含量大于68%,CO2固定率达到30%。

关键词: 二氧化碳 环氧丙烷 钴锌双金属氰化物 戊二酸锌 共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渗糖方式对芒果果脯品质及组织细胞的影响

现代食品科技 2014 EI 北大核心

摘要:本文以芒果残次果为原料,在常温条件下,研究了超声波、微波和真空三种渗糖处理方式对芒果果脯色泽、质地、复水率、总糖含量以及对芒果组织细胞的影响。结果表明;真空渗糖方式对芒果色泽和质构影响最明显,得到的芒果果脯色泽红度值降低,色泽、硬度、胶着性和咀嚼性与常压对照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超声波和微波渗糖方式对芒果果脯色泽和质构影响较小;超声波渗糖方式最有利于促进芒果果脯的渗糖,得到的果脯总糖含量最高;三种渗糖方式与常压对照组相比降低了芒果果脯复水率,但影响较小,复水150 min时三种渗糖方式下芒果果脯复水率在189.27%~191.10%之间;通过显微镜观察渗糖后芒果组织切片,发现超声波渗糖方式能明显降低渗糖对芒果组织细胞结构的破坏作用。

关键词: 芒果果脯 渗糖方式 品质 组织细胞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响应面法优化竹材热裂解制备生物油的工艺研究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2012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提高竹材生物质流化床快速热裂解制备生物油产率,利用响应面法优化其最佳工艺条件。试验选择热裂解温度(450~550℃)、气相停留时间(1.5~2.5 s)和物料粒径(0.18~0.22 mm)三因素作为独立变量,采用中心组合设计建立模型和考察上述因素对生物油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三因素对生物油收率具有显著影响而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依据所得到的模型,在各因素设定范围内获得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热裂解温度519.0℃、气相停留时间2.1 s、物料粒径0.18 mm,生物油理论收率为58.17%。在该条件下进行的三次重复试验,竹材生物油的实际平均收率为57.85%,与模型预测值58.17%无显著差异。响应面法简便、高效,优化结果能给生物质流化床快速热裂解制备生物油制备工艺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热裂解 生物质 生物油 响应面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MCM-41负载戊二酸锌催化剂催化CO_2和环氧丙烷的共聚反应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2012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制备了MCM-41负载戊二酸锌催化剂(ZnGA/MCM-41),并采用热重分析、红外光谱和X射线衍射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ZnGA与载体间存在相互作用,ZnGA能以更小的粒径均匀分散到MCM-41的表面。实验研究表明,该催化剂对于CO2与环氧丙烷(PO)共聚反应显示出较高的催化效率,并得到高分子量的聚碳酸亚丙酯(PPC);通过调节负载量和催化剂的用量,最高催化效率达到了89.5g聚合物/g ZnGA;共聚产物的红外光谱和核磁数据表明,所得共聚产物具有接近完全交替(>97.4%)的碳酸酯结构。

关键词: 二氧化碳 环氧丙烷 戊二酸锌 MCM-41 负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MCM-41负载戊二酸锌催化剂催化C02和环氧丙烷的共聚反应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2012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制备了MCM-41负载戊二酸锌催化剂(ZnGA/MCM-41),并采用热重分析、红外光谱和X射线衍射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ZnGA与载体间存在相互作用,ZnGA能以更小的粒径均匀分散到MCM-41的表面。实验研究表明,该催化剂对于CO2与环氧丙烷(PO)共聚反应显示出较高的催化效率,并得到高分子量的聚碳酸亚丙酯(PPC);通过调节负载量和催化剂的用量,最高催化效率达到了89.5g聚合物/g ZnGA;共聚产物的红外光谱和核磁数据表明,所得共聚产物具有接近完全交替(〉97.4%)的碳酸酯结构。

关键词: 二氧化碳 环氧丙烷 戊二酸锌 MCM-41 负载 carbon dioxide propylene oxide zinc glutarate MCM-41 support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乙酸-糠醛三元体系相平衡数据关联与共沸精馏过程模拟

化工学报 2011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最大似然法,采用NRTL-HOC和UNIQUAC-HOC模型对水-乙酸、水-糠醛、乙酸-糠醛二元体系相平衡进行回归模拟,发现NRTL-HOC模型较适合于水-乙酸二元体系,UNIQUAC-HOC模型较适合于水-糠醛、乙酸-糠醛二元体系;选择UNIQUAC-HOC模型,根据二元相互作用参数推算出水-乙酸-糠醛三元体系的汽液相平衡数据,其结果与文献值吻合较好;根据二元相互作用参数,绘出了水-乙酸-糠醛三元体系的剩余曲线图,结合剩余曲线图,对该三元非均相共沸体系进行了精馏过程模拟,结果表明剩余曲线图对该三元非均相共沸精馏过程的设计和操作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 乙酸 糠醛 三元相平衡 共沸精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酶解双醛淀粉固定化脲酶的酶学性质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酶解双醛淀粉固定化脲酶,并对相应的固定化脲酶的性质进行了研究.扫描电镜分析表明,酶解双醛淀粉固定化脲酶后,载体之间形成较大的团状.研究发现:酶解双醛淀粉固定化脲酶量达到24.3%;酶解双醛淀粉固定化脲酶的最适pH值为6.0,最适作用温度为70℃;固定化脲酶具有很好的储存稳定性和较高的米氏常数,且重复使用10次后的活力仅下降约25%.说明酶解双醛淀粉能有效固定化脲酶,是一种高效的固定化酶载体.

关键词: 酶解双醛淀粉 脲酶 固定化 性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