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广西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稻瘟病菌(模糊匹配)
5条记录
广西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定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广西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组成及遗传结构,为今后水稻抗病品种的选育和布局提供依据。【方法】利用我国7个稻瘟病菌鉴别品种和SSR对广西2012~2014年分离获得的稻瘟病菌单孢菌株分别进行生理小种鉴定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2012-2014年分离获得的142株稻瘟病菌菌株分成ZA、ZB、ZC、ZD、ZE、ZF、ZG 7群24个生理小种,其中优势种群为ZB,出现频率67.61%,优势生理小种为ZB_9和ZB_(13),出现频率均为19.01%。运用UPGMA法对其中107个菌株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在0.88的相似水平上划分为14个遗传宗谱。其中,宗谱L01为优势宗谱,占供试菌株比例为44.86%;其次为宗谱L03、L06和L11,占供试菌株比例分别为19.63%、13.08%和10.28%。对每个遗传宗谱所包含的菌株及对应生理小种进行统计,发现稻瘟病菌遗传宗谱与生理小种之间未存在相关性。【结论】2012-2014年广西稻瘟病菌优势种群为ZB,优势生理小种为ZB9和ZB13,其遗传宗谱与生理小种之间未存在相关性。

关键词: 水稻 稻瘟病菌 生理小种 遗传多样性 SSR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真菌病毒的研究进展

中国农学通报 2016 CSCD

摘要:为了发现和筛选具有生防价值的真菌病毒,通过对真菌病毒的分类、传播以及真菌病毒与寄主、与生物防治关系的综述,详细介绍了真菌病毒的全病毒科(Totiviridae)和产黄青霉病毒科(Chyroviridae),并列举了关于稻瘟病真菌病毒研究方面的实例。真菌营养不亲和性是限制真菌病毒传播和自然扩散的关键因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几点建议:(1)筛选侵染性极强的真菌病毒;(2)发现和运用真菌病毒的传播介体;(3)运用化学物质抑制营养不亲和性。

关键词: 真菌病毒 分类 传播 弱毒病毒 生物防治 稻瘟病菌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广西稻瘟病菌生理分化及对4个水稻品种的毒性测定

南方农业学报 2012 CSCD

摘要:【目的】研究广西桂北、桂南、桂中、沿海及右江河谷等稻瘟病偏重发生的部分县(市)稻瘟病菌生理分化、无毒基因类型和出现频率,为水稻品种合理布局和稻瘟病持续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7个中国稻瘟病鉴别品种和4个单基因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对从广西5个县(市)稻瘟病样本中分离获得的104个稻瘟病菌株进行生理分化和致病性测定。【结果】供试的104个稻瘟病单孢菌株分属于6个群(ZA、ZB、ZC、ZD、ZE、ZG),共24个生理小种,其中优势种群为ZB群,优势小种为ZB群1、9和15号小种。104个稻瘟病菌株在4个单基因水稻品种的毒性频率分别为89.42%、55.77%、82.69%和72.12%,相应的无毒基因频率分别为10.58%、44.23%、17.31%和27.88%。来自全州县、鹿寨县、合浦县、平果县和桂平市的104个稻瘟病菌株所含的无毒基因类型基本一致,都包含有对Pi-a、Pi-ta、Pi-b、Pi-k等4个抗性基因的无毒基因类型,各地出现的无毒基因频率有一定差异。【结论】广西田间稻瘟病菌群体结构复杂、生理小种数量大是水稻品种抗病性容易丧失的主要原因;来自广西不同地区的稻瘟病菌株间无毒基因出现频率有差异,含有抗病基因Pi-b的水稻品种比含有抗病基因Pi-ta、Pi-a和Pi-k的水稻品种对于稻瘟病有更强的抵抗能力,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 稻瘟病菌 生理小种 抗病基因 无毒基因 广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2006年广西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组成与分布研究

广西农业科学 2009

摘要:利用中国统一的7个稻瘟病菌鉴别品种对2006年采自广西桂南、桂中、桂北和高寒山区4个不同稻作区28个县(市)的139个稻瘟病菌有效单孢菌株进行生理小种鉴定,结果共鉴定出7群27个生理小种,其中ZB为优势种群,出现频率高达67.62%,ZB1为优势小种,出现频率为25.18%,其次为ZB9小种,出现频率为19.42%,其他小种出现的频率较低。对不同稻作区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定结果表明,不同稻作区的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类型有明显差异,而同一稻作区内的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类型则较丰富。

关键词: 稻瘟病菌 生理小种 分布 广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稻瘟病菌致病稳定性和温光环境条件对水稻抗性反应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1989

摘要:试验证明,在美国用稻节梗培养基在-18℃下保存稻瘟菌原始菌种,每年一次取一梗繁殖病菌供接种用;用2%米糠琼脂培养基,每周从新菌落边缘挑菌转管及在适宜的温光培养条件(25℃恒温,4000LX每日8或24小时光照)下培养,是保持稻瘟菌原菌种高产孢力和致病稳定性,减少病菌突变的重要措施。水稻稻苗培育期及接种后的温光露时均可显著影响其抗性反应,其中以培育稻苗期的温光条件影响最大,对中抗或中感品种的抗性反应影响尤为显著。稻瘟菌有遗传变异性,也应该有遗传稳定性,在美国试验条件下,稻瘟菌相当稳定,而寄主—病菌互作中的寄主反应不一致性主要是因为温光影响水稻的抗性反应。

关键词: 稻瘟病菌 致病力稳定性 水稻抗性反应 温光效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